三.课题论证
1.对研究课题的论证:本课题研究目标、理论假设、基本内容、重点和难点;国内同类课题研究状况;本课题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本课题的特色、创新及推广应用价值及推广途径。 对研究课题的论证:本课题研究目标、理论假设、基本内容、重点和难点; 研究目标 1、深刻理解新课标背景下初中数学教学中学生良好预习习惯培养的含义,分析初中数学教学中学生良好预习习惯培养的现状,明确初中数学教学中学生良好预习习惯培养的具体内容。 2、深入开展教学实践研讨交流活动,进一步完善新课标内涵,探索并总结初中数学教学中学生良好预习习惯培养的策略和方法,建立高水平的初中数学教学中学生良好预习习惯培养内容。 3、以课题研究为引领,通过对实验结果进行整理,针对初中数学教学中学生良好预习习惯培养开展计划,发挥成果辐射作用。 理论假设 课题组教师认为,从当前课题研究的基础环节入手,可以明确研究思路。从教师的思路、方法、内容等方向入手,可以了解当前初中数学教学中学生良好预习习惯培养的具体问题;从不同班级学生的具体学情入手,能确定初中数学教学中学生良好预习习惯培养过程的具体方法,提高教师的研究能力。 基本内容 1、深入研读相关文献综述的内容,确定初中数学教学中学生良好预习习惯培养的目标,系统地建立初中数学教学中学生良好预习习惯培养内容。 2、以新课标背景下初中数学教学活动为载体,在实践中,探究初中数学教学中学生良好预习习惯培养的途径与策略。 3、结合新课标等相关理论文献,从不同班级学生的具体学情入手,确定初中数学教学中学生良好预习习惯培养过程的具体方法。 重点和难点 重点:新课标背景下初中数学教学中学生良好预习习惯培养中,如何将评价手段、教学方法、新课标理念融为一体研究; 难点:新课标背景下初中数学教学中学生良好预习习惯培养,如何颠覆传统以教科书和教师为主体的知识传授方法,赋予了学生根据自身需求选择相应的内容进行学习的弹性权力,建立了教师+学生的多维化发散性知识传递路径研究。 国内同类课题研究状况 国内关于“学生良好预习习惯培养"的研究最早见于上个世纪末本世纪初,其文献资料也是零散分布。2015年以前,虽有关于学生良好预习习惯培养的研究,但是数量极少。检索中国知网,设置“篇名”与“关键词”均为“学生良好预习习惯培养”,匹配项选择“精确”,时间限定在2022年6月30日至2023年6月30日,检索到589篇文献,其中包括报纸18篇,学术期刊241篇,硕士论文27篇,年鉴59篇,学术辑刊2篇,教育期刊133篇,国内会议4篇,特色期刊24篇,其他81篇。近十年来,学生良好预习习惯培养研究的数量总体上呈现增长态势,在2022年达到一个高峰,虽然在2021、2022年有所回落,但2023年又迅猛增长。陈穆(2023)通过预习,学生在课前对将要学习的内容有一个简要的、大致的了解或多或少地掌握了一些基本知识和技能,对于新的知识都做过一些思考和探索。学生带着问题听课,更能提高听课效率。张洪玮(2023)提出,初中阶段学生正处于生理、心理快速发展的重要阶段,处于形成各种习惯的关键时期,从小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终身受用。预习习惯也一样,需要不断丰富完善预习习惯培养的策略,并向深度和广度拓展。厉晨晨(2023)认为,预习是培养学生素质的重要途径。学生通过经常性的预习,独立思考,慢慢地就能养成习惯,并从中摸索到自学的方法,提高自学能力。 从研究现状可以看出,学者对于学生良好预习习惯培养的研究,既为本文研究初中数学教学中学生良好预习习惯培养的困境与对策提供了选题背景和理论基础,又为本文在研究思路和研究方法上提供了一个广阔的视野与参照。但由于文章涉及的研究对象及研究背景的不同,不能充分体现初中数学教学中学生良好预习习惯培养多样性。简而言之,目前关于学生良好预习习惯培养的研究还存在以下局限:一是在内容上缺乏综合分析,学生良好预习习惯培养研究多倾向于大环境进行研究,忽视了个案综合分析,部分学者的研究具有一定局限性。二是从研究方法来看,现有的研究多定性分析少定量分析,重理论阐述轻实地调研,同时没有取得突破性的进展,有进一步拓展的空间。本课题研究,便以此为基础,更深入的开展了“学生良好预习习惯培养”的内涵、实践特征与当代趋势等研究工作。 本课题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 本课题的研究意义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是基于理论意义层面;二是基于实践方面的实际意义。 在基于理论意义层面的研究中,可以发觉当前学术界有关于学生良好预习习惯培养的专著、课题、论文等成果较多,但是对初中数学教学中学生良好预习习惯培养进行深入探讨的少之又少。通过本课题在研究中通过采用文献研究法、案例研究法、调查研究法等,对初中数学教学中学生良好预习习惯培养进行实地研究,在一定程度上可以丰富学生良好预习习惯培养方面的相关理论; 在基于现实方面的实践意义中,本课题能够具有针对性的对初中数学教学中学生良好预习习惯培养开展调研,有助于相关研究人员对学生良好预习习惯培养中教学活动的发展进行总体把握,进而找出当前初中数学教学中学生良好预习习惯培养在开展中存在的问题,从而进一步的改善学生良好预习习惯培养开展的组织形式,对助力学生积极进步成长有着重要的实践性意义。 本课题的特色、创新及推广应用价值及推广途径 特色、创新 1、从研究方向分析,研究通过初中数学教学中学生良好预习习惯培养这一新的研究视角,运用“新课标”、学生良好预习习惯培养理论等,深入阐释初中数学教学中学生良好预习习惯培养的内容、运作过程与运行机理。而当前此类课题的研究缺少对“初中数学教学中学生良好预习习惯培养”这一个点的深入论述与探讨,因此,选择初中数学教学中学生良好预习习惯培养作为研究方向,是当前课题研究项目的一个亮点。 2、从研究方法的应用分析,此次研究预计采用前测、后测问卷调查的方式,借助前测的过程明确问题,借助后测实验过程了解成果的可行性,两种方式相结合更能够突出课题研究的特征,并探索构建初中数学教学中学生良好预习习惯培养的理论分析框架,突破了以往研究,偏重理论解读的常规路径。 3、从课题选题角度分析。本课题切口小,问题更加聚焦。研究解析初中数学教学中学生良好预习习惯培养的转型变化及总体特征、进一步提炼学生良好预习习惯培养的概念、要素、结构、性质、功能等,对初中数学教学中学生良好预习习惯培养的推进机制等方面有一定的创新,使研究更具针对性和实效性。 推广应用价值 1、预习能提高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变被动灌输为主动索取; 2、预习能提高听课效率,变课上的大吃大喝为课前的细嚼慢咽; 3、预习能增强学生的自信心,变迷惘为自信; 4、有助于培养独立思考能力,独自进行课前预习。 推广途径 本课题的研究工作,以结题报告的形式汇报研究成果。在实践研究过程中,子课题可以形成相应的论文,尽量在课题研究期间发表。在实践过程中,一些优秀的课堂教学可以撰写课堂教学案例,收集课件、教案、课堂实录等,为课题研究成果推广到整个初中数学教学提供可借鉴的蓝本,可更好地提高当前的初中数学教学中学生良好预习习惯培养水平,完善初中数学教学内容。 参考文献 [1]Shemaiah Gonzalez. The prayers of my junior high math teacher have sustained me far beyond my school years[J]. America,2022,227(2). [2]Luoto Jennifer Maria,Klette Kirsti,Blikstad Balas Marte. Patterns of instruction in Finnish and Norwegian lower secondary mathematics classrooms[J]. Research in Comparative and International Education,2022,17(3). [3]Lanyamrit Nuthong,Josephine Niran Sarika. Modular Learning Ability Assessment of Junior Middle School Mathematics Teaching Assistants[J]. Journal of Research in Vocational Education,2022,4(6). [4]陈穆.初中数学全息预习习惯养成策略研究[J].数学学习与研究,2021(19):26-27. [5]张洪玮.基于素质教育理念的初中数学教学[J].清风,2021(10):63. [6]厉晨晨,马文杰.数学预习:内涵、意义与培养策略[J].中学数学教学参考,2021(07):12-17+22. [7]张剑荣.培养初中学生数学预习能力的实践研究[J].理科爱好者(教育教学),2020(04):151-152. [8]李忆东.互联网+教育背景下的初中数学预习策略[J].数学大世界(上旬),2020(04):29+28. [9]张月虹.初中数学教学中引导学生自主学习的对策[J].中学教学参考,2020(03):48-49. [10]陈彩华.培养初中学生数学预习能力的实践研究[J].教学管理与教育研究,2019,4(23):83-84. 2、对课题实施和完成条件的论证:负责人的研究水平、组织能力和时间保证;参与人员的研究水平和时间保证;资料设备,科研手段等。 。
|
四.实施方案(具体操作过程和研究方法)
1.实施计划 准备阶段() 1、召开课题组成员研讨会,确立课题研究的宏观主题,分工合作开展相关资料的收集与整理工作,进行文献综述。 2、编制调查问卷、访谈提纲和观察表,结合本校实际情况,依据本课题的研究目的和研究内容进行设计。 阶段达成目标:完成已有文献的整理和收集工作,完成对学生的调研工作 研究内容: (1)查阅文献,对已有的文献进行梳理 (2)在已有文献梳理的基础上,将有价值的文献资源进行整合学习 (3)设计并发放调查问卷,整合调研现状 (4)召开课题组会议,明确课题组成员的责任并划分任务,明确目标,制定计划 成果形式:调查报告 实施阶段() (1)对学校教师和学生开展问卷调查和访谈,观察学生并做好相关记录,对调查结果进行数据分析,撰写调查报告。 (2)开展课题组学术研讨,学科教师教育沙龙、专题讲座等,对目前进行的研究进行分析总结,撰写课题相关学术论文。 (3)在已有研究基础上进行中期报告的撰写,进一步梳理研究思路,对后续研究进行思考。 阶段研究内容: (1)按照课题方案,落实课题研究措施 (2)对过程性材料进行收集整合 (3)对学生实施阶段性调查并开展成效分析 (4)结合成效分析对课题方案进行整改优化 阶段成果形式:优化后的课题方案 完成阶段() 在此阶段已经完成了所有的调查和数据分析,对已有研究进行整体梳理,撰写结题报告。 总结阶段 阶段性达成目标:形成课题成果和课题论文 阶段性研究内容: (1)汇总过程性材料,梳理可行措施 (2)形成课题报告,撰写课题论文 2.本课题的主要研究方法 1、文献研究法:借助学校互联网教学工具,搜集整理与新课程标准、学生良好预习习惯培养等相关的研究文献;同时通过学校课题研究系统查找与本课题研究相关的研究资料,并进行相关的研究成果整理,确保后续课题研究能够有充足的理论依据。 2、调查研究法:通过问卷调查,探讨教师对于初中数学教学中学生良好预习习惯培养的认知,以及初中数学教学中学生良好预习习惯培养中存在的具体问题;其次,在具体访谈过程中,课题组教师深入到具体的教学活动中,调查分析初中数学教学中学生良好预习习惯培养中存在的问题,从而为课题研究提供更加详细的数据支撑。 3、案例研究法:将课题研究的阶段性成果,应用于课题组教师所在班级中;通过具体的案例,分析初中数学教学中学生良好预习习惯培养措施的具体成果,同时也从案例中发现问题,结合问题对课题后续研究的具体方案进行综合整理与分析,确保课题研究能够更加符合当前初中数学教学中学生良好预习习惯培养现状,从而达到提高学科教学效果的功效。 4、总结归纳法:课题组教师在各个研究阶段,对课题研究成果进行分阶段总结与归纳,通过阶段性成果的形式展现出来,比如论文、案例等,为最终研究报告的撰写奠定基础。
|